如何判断我是性格内向还是社交恐惧?

在了解更多关于社交恐惧的知识之前,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——我到底是性格内向还是社交恐惧呢?

为了弄清这点,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两个来访者的故事。为了来访者的隐私,故事中的来访者的名字是化名,经历也是经过加工改编的。

来访者Amy告诉我,她好不容易跳槽到了一家新公司,但是却很长一段时间都感觉自己是公司里的“玻璃人”。周五晚上,Amy非常想和同事下了班以后去酒吧喝上一杯,同时Amy害怕同事不欢迎她的加入,或者害怕自己说错了什么话。左思右想之后,Amy还是选择一个人懊恼地待在家里……

来访者Aaron告诉我,他最害怕的就是周末,因为一到周末他就觉得好孤独、好无聊。比如,周日的时候,已经在家里宅了一天的Aaron其实非常渴望朋友的陪伴,但转念一想,Aaron又害怕自己会在朋友面前说些不合时宜的话,做些不妥当的事情,惹得对方不快。瞻前顾后了一段时间,Aaron放下了约朋友相聚的念头,继续在家一个人宅着……

以上的场景对我们来说,是不是很熟悉?

作为在人群中安静的那一个,我们可能常常会被形容为“性格内向”或者自嘲为“社交恐惧”。在大多数人眼中,社交恐惧是内向性格的极端表现形式。但其实,很多人是拥有外向性格的社交恐惧者。就像Amy和Aaron一样,其实我们的内心都拥有与人群在一起的强烈渴望。但是,对社交场合的焦虑,对他人意见和评价的恐惧,阻挡了我们与他人的联系——我们被社交恐惧硬生生地逼成了“御宅族”。

社交恐惧不等同于性格内向

社交恐惧与性格内向最大的不同点是,性格内向的人享受独处的时刻,在必要时可以充满信心地对应社交场合,而社交恐惧的人选择独处只是为了避免或者减轻焦虑的情绪,并且对社交场合感到无力和无能。性格内向的人在独处时会感到身心愉悦,而社交恐惧的人在独处时会感到如释重负。

此外,内向是天生的性格品质,而社交恐惧则是后天习得的心理障碍。也许,在我们很小的时候,我们并不害怕与朋友们玩耍,但是一次社交场合中的残酷拒绝,让我们开始相信人们是非常刻薄和不可信任的。 也许,从小到大,父母对我们的请求置之不理,甚至责备我们的无能,所以我们坚信其他人也是会无理由轻视或者责备我们。也许,我们在小学课堂里的一次发言,遭到了全班的讥笑,而我们再也没有机会能够站在全班面前,挽回自己的形象……这些在成长中的不愉快经历,都可能造成我们对于社交的恐惧。不过,好消息是,既然社交恐惧是后天习得的,我们就有机会重新学习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,或者学习理性处理造成恐惧社交的固有成见。

无论是性格内向的人,还是社交焦虑的人,都会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,但是在意的程度不同。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,所以性格内向的人和性格外向的人一样,都会很在乎自己喜爱和关切的人对自己的看法。然而,有社交恐惧的人在意几乎每个人的看法,并且自然而然地认为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都是负面的,所以社交恐惧的人很有可能也是一个喜欢讨好他人的人。

什么是作为心理疾病的社交恐惧症?

当对于社交的害怕、担忧和迷茫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,你有可能患有社交焦虑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(也称社交恐惧症)。 社交焦虑症是世界第三大常见心理疾病,全美国约有1500多万的成年人都患有过社交焦虑症。社交恐惧症往往在青春期就开始出现。这类患者对于社交或表演场合,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,害怕自己的行为或表现会为自己招来羞辱或难堪。对于有些患者来说,连打电话、到商店购物、或者与陌生人说话都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。患者在面对或进行其所恐惧的社交活动时,除了心里感到焦虑以外,也会伴随着如脸红、发抖、冒汗、心跳加速、心悸、头痛、晕眩、胸闷、呼吸急促等生理症状。严重的时候,还可能会恐慌发作,出现类似心脏病的极端不适的生理症状。


如何判断我是性格内向还是社交恐惧?

以下四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自己到底是性格内向还是社交恐惧:

1)当电话铃响的时候,你有什么样感觉?或者,当你收到一个社交场合的邀请时,你有什么样的想法?

如果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害怕,紧张,拒绝,或者有心跳加快,呼吸急促,胸闷,胃痛的生理反应,那么我们很有可能是恐惧社交,而不是性格内向。

2)当你有些独处的时间时,你有什么样的感觉?

如果,独处让我们感到精力充沛、恢复活力等积极的感觉,那我们多半是个内向性格的人。如果独处让我们感到如释重负,或者觉得“幸好我没有去那里和人交谈”、“终于躲过了这一劫”、“幸好没有人注意我”,那我们很有可能是在用独处的时间,来回避社交场合带来的恐惧和焦虑。

3) 你是否感到你只能在独处的时候做真实的自己?如果是,那请你想象一下,如果别人看到了真实的你,会发生什么事情?

一般来讲,不少人觉得暴露真实的自己,可能会对自己的工作、人际关系带来麻烦,这也很正常。但是,如果我们感到暴露了真实的自己,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身心危险——因为我是破碎的、不值得的,或者觉得我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错误。那么,这样的感受说明我们对自己有许多不真实的成见,而这些成见很可能就是导致我们社交焦虑的源头。

4)最重要的一个问题:你对独处的需求是不是已经影响到了你的实际生活?

如果,我们独处是为了更好地享受人生,或者是为了给繁忙的生活蓄满能量。在需要的时候,我们可以离开独处的状态,能量满满地回到社交场合中。——那我们很可能只是性格内向。但是,如果我们独处是为了逃离世界、逃离人群。在需要的时候,也很难把自己放进社交场合中,影响到了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。——这时我们就需要考虑自己是不是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,来处理这些对于社交的恐惧和焦虑。

Anxiety and Trauma Therapist

朵拉陈,Dora Dui Chen, MA, MSW, LCSW

美国加州独立执业心理治疗师,美国加州亚太地区社会工作委员会(CA API Social Work Council)联合主席,《走出原生家庭创伤》作者,了解她的心理咨询服务